(原标题:为何全世界仅有猎鹰9号可复用?火箭创业者们聚在一起聊了聊)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15年,SpaceX猎鹰9号首次实现火箭回收。为什么至今全世界仅有这一款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一群造火箭的创业者们聚在一起聊了聊。

9月19日,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百奇认为,认知是原因之一。俄罗斯、欧空局虽然也开始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但并未将重复使用作为其主要发展方向。“资本认为重复使用不是方向就不会支持,创业者认为不是方向就不会出来创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认为,时间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大多成立于2015年及以后,发展阶段不同,“美国卫星产业很早就开始商业化了,我们是卫星和火箭同步商业化,大家还在路上。”

火箭可重复使用、整流罩可回收,在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葛明和看来,这更多是SpaceX对于技术的极致追求。一个企业“做得有多好就可以在市场上占多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够强,自然而然就会拉开差距。”

时间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认知是挑战

2015年,猎鹰9号首次实现火箭回收。马斯克曾表示,最新的猎鹰9号在几乎不需要翻新的条件下可以完成10次发射任务,在可翻新的条件下能完成100次发射任务。而现在猎鹰9号可重复使用次数的最高记录是6次。为什么目前全世界真正意义上能够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只有一款猎鹰9号?

火箭可重复使用、整流罩可回收,在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葛明和看来,这更多是SpaceX对于技术的极致追求。一个企业“做得有多好就可以在市场上占多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够强,自然而然就会拉开差距。”

葛明和表示,两极分化取决于商业火箭公司对于产品的可靠性、性价比以及运力的综合把握程度。当然,除了技术积累,商业公司的创始团队对于市场的理解、风险的识别和判断都会影响相应的决策。

2002年,在洛杉矶郊区埃尔塞贡多格兰大道东1310号,马斯克租了一间旧仓库用于开展太空事业,毫不起眼的SpaceX成立了。

“时间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认为,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大多成立于2015年及以后,“成立时间差距十几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美国商业卫星产业链比国内先进了不止20年,他们的需求一直在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很早就开始商业化了,我们是卫星和火箭同步商业化,大家还在路上。”至于商业氛围,霍甲表示,“SpaceX的融资非常顺利,美国融资资金配置非常高效。”

除了技术问题、发展阶段、商业环境,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百奇认为,认知也是原因之一。俄罗斯、欧空局虽然也开始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但并未将重复使用作为其主要发展方向。“资本认为重复使用不是方向就不会支持,创业者认为不是方向就不会出来创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在重复使用火箭上,虽然世界都晚于马斯克,“但我们勤奋,跑得很快,成立了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去年民营火箭已经入轨了。”刘百奇表示,商业航天使用的技术并非航天产业中最高端的技术,中国在大规模制造方面也有一定基础,只要认准方向,持续努力,中国很快就会迎头赶上。

第一性原理攻克难点,面向市场需求创新

“SpaceX为什么要做回收?核心就是为了降成本。”尝试过各种各样降低成本的方案后,“大家发现还是垂直把它回收回来是最省成本的。”霍甲表示,马斯克通过这种第一性原理挖掘到事物本质,发现垂直回收遇到哪些难点直接攻克就可以了。

在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罗毅看来,这是一种底层思维逻辑,从需求出发,而非技术思维。“所谓技术思维,就是你手上有个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

火箭回收是为了降成本,钻孔公司挖隧道是满足长途运输,特斯拉电动车是为了满足地面运输需求,“一切都是为了干成这件事找相应的解决途径,只要这个技术在物理层面是可行的。”

思维之上是创新。“在商业航天,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力。在航天领域,没有创新的企业没有生存力。”但这种创新究竟是什么?刘百奇说,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是面向商业闭环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猎鹰9号梅林发动机刚做出来时被外界瞧不起,“因为马斯克做这么一个开式循环的这么差的发动机,推力又小,性能又差,但现在大家认为这个发动机是神机。”

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的技术都非马斯克原创,“但他结合到他的商业场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了细节技术创新,并且做了商业闭环。”刘百奇说,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决定SpaceX头部企业地位的一个原因是拿得出手的产品。商业火箭公司必须迈过3个门槛,霍甲认为,第一是火箭发射入轨,“不入轨就没有产品”,但很多公司以及国家还挣扎在这一步。

第二是重复使用,“不重复使用无法大幅度降低成本。”“人家有现成方案你不去走,那是你想不开。”

第三是能否像特斯拉汽车一样量产,“SpaceX也在量产的路上,当然现在还没有达到非常大规模的量产,但它正在和特斯拉的生产流程磨合。”

让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曹梦更关注和认可的是SpaceX的扁平式管理,并且更尊重行业发展特性,将近80%的零部件全部由自己配套生产,整合产业链,“这对技术实现以及质量控制都有好处。”